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1-2月號

修身之目標和方法
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1-2月號

修身之目標和方法

上一篇講到修身之綱領:好學、力行、知恥。因好學而達知,因力行而行仁,因知恥而近勇。《中庸》雲:「知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。」因有仁而能顧及他人,因有勇而能管制自己。管制自己為學問之第一目的,顧及他人為道德之第一目的。有仁有勇,所得之知才能成為智。能管制自己,則能率性而入道,不偏不倚,從容中道。能顧及他人,則能矩而方物,推己及人,安治於恕道。由是心修而精神自然健全,精神健而形體自然康泰。如《大學》雲:「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。所惡於上,毋以使下;所惡於下,毋以事上;所惡於前,毋以先後。」

子曰:「好學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。知斯 三者,則知所以修身。」蓋好學、力行、知恥三者,所以入知、仁、勇三達德之門也。而三達德知仁勇,則為修身之要也。至於達修身之目標,由於有恆者,善人、君子、賢人, 以至於聖人而後止。故荀子曰:「其義則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人。」士者,讀書人之謂也。修身之極致為聖人,智德最崇高者也。人一入學,即須修身。先由做到有恆開始,以次及於善美,而至於君子賢人,待學德最豐,則入聖人之境界,此為修身之終極目標。

修身除了修德外,生理也需要修。人會生病有兩大原因,一為體之失去平衡,二為用之失去節制。身體各部若不失卻平衡,雖瘦弱但仍健康。如內部已失中和,即便外表健碩,其病已在。但如果體雖健,而用無節制,以致精神勞累至極,至若縱情物欲,精疲力竭,而導致抵抗力弱,也會失去身心之平衡而致病。生理之修,則在起居有時,飲食有節,寒暖適度,動靜得宜。故善於修身養性者,在節制食色之欲,使身心平衡。宏揚仁道之德,使由行仁而自得其樂,則可以修身,可以養性,可以全生,可以養親,可以盡年矣(莊子)。由智仁勇之三達德須修,生理、心理亦須修。人能修身如此,則身健心怡,而學高德富身心康泰。所謂「良醫可以治病,良相可以治國」,修德者也懂得修體,兩者並行,最後將能成國家之棟梁。

身是活的,無時無刻不在動變,而其四周環境的一切,亦無時無地不在動變,因此自身必須經得起動而極堅實,也 必須經得起變而能適應。所以身的第一個條件為本身健全,能以不變應萬變,是謂「立志」;第二個條件為不斷地力爭上游以免墮落,是謂「好善」;第三個條件為內心隨時自求 調整,檢討與修理,是謂「克己」;第四個條件,為動作云為自律,毋使越軌,是謂「復禮」;第五個條件為能適應集體生活之要求,是謂「忠恕」。

以上立志、好善、克己、復禮、忠恕為修身之主要方法,由於篇幅有限,將於後續詳述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